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未來世界的競爭,將是文化或文化生產力的競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并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特殊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策略。這種智慧和策略的集中體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建立中還未最終實現的文化理想,從戰略研究的角度看,它是能夠設計并且必須進行設計的。所謂“設計”,就是為達成一種目標而尋找有效的路徑;所謂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就是應該統籌考慮文化建設的各個層次和各種要素,追根溯源,統攬全局,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它需要理性、統籌、戰略眼光與全局觀念。每當一個新的社會理想或新的社會體制建構之初,首先都會考慮到頂層設計。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告訴我們,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起初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為題,是一部關于中國革命和新文化建設“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獻,系統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文化戰略,及時、準確地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建立中國“新文化”的歷史使命和方針。鄧小平理論中提出的小康社會建設戰略,自然也包含文化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確立,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智慧與策略的集中體現。十八大報告表明了執政黨進行文化建設頂層設計的決心與信心,也成為新時期文化建設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件。
二
作為“頂層設計”的具體策略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構建文化共建共享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底層參與。無論是文化傳播,還是理論構建,不僅僅來自高層,更應該來自于整個社會中層的普遍認同和底層的共同響應,它本質上應該反映社會中下層的社會訴求、現實渴求及理想要求。文化是人的創造,一旦形成,應該反過來為人服務,所以文化建設一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將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二是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即由計劃經濟時代的上層建構、市場經濟時代的中層主導轉向新時期上、中、下三級共建的文化形態建構。三是能夠滿足全民共享需求的軟、硬、活件(人員配置、人才儲備、內容提供)建構、有機機制培育。按照十八大報告的基本要求,在文化建設方面就必須堅持建構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提升文化生產力在整個社會生產力中的比重,并不斷堅持文化上的公平公正,保證社會成員共享文化成果的權利。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鼓勵一部分人在經濟上先富起來,那么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將整個社會成員文化上的共同富裕作為其終極目標。
文化的共建共享機制十分重要。這是文化強國建成的最終標識。作為文化創造主體的人對其所構建的文化的共享關系,應當滿足人的最深層次的內在需求,彰顯國家的文化實力。它應該有這么幾個標志:其一,和諧自足: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通過文化而和諧相處;其二,便利高效:人的工作、交流等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因文化而更為有效、更加便利;其三,休閑放松:通過文化休閑,人的肉體和精神世界都能夠徹底放松,創造力更加旺盛;其四,多元并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全球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多元并存,社會主義文化、意識形態文化、執政黨文化與技術文化、消費文化、產業文化及生態文化齊頭并進;其五,傳承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創新民族精神,提升國民素質,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其六,彰顯實力:文化生產力不斷加強,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綜觀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它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為背景,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以當下世界各國或地區當代文化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為參照,以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為基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廣大中國人民的精神需求、現實訴求與理想追求為根本目標及動力,以民族大眾精神的培植為己任,以社會自由個體內在素質的培育與理想境界的提升為最終目標。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李 靜 林少雄 作者分別為省社科聯研究員、上海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