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在西方列強侵略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各民族的人民大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進行了英勇斗爭,并從斗爭中覺醒和團結起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打倒勢力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聯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國民黨實行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國民革命聯合戰線,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
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戰略和策略,根本問題是解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的自身團結統一和同盟軍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鮮明的政治口號。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中提出了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等統一戰線思想并付諸實踐,激蕩起歐亞波瀾壯闊的革命浪潮。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統一戰線思想的萌芽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結合中國國情,從不同角度闡述和宣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勞工階級聯合、民眾大聯合等統一戰線思想。
1919年,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指出:
“勞工階級要聯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作一個合理的生產者的結合,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
同年4月,他又在《每周評論》第16號上刊載《共產黨宣言》第二章,并加編者按強調這個宣言“要旨在主張階級戰爭,要求各勞工的聯合”,并熱情地鼓勵青年知識分子與農民聯合,來完成中國的變革。
1919年七八月間,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連續刊登《民眾的大聯合》文章,指出:
“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最大的運動,必有最大的聯合。
共同利益因為我們的境遇和職業不同,其范圍也就有大小的不同。
由許多小的聯合,進為一個大的聯合……由許多大的聯合,進為一個最大的聯合。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大聯合。”
并充滿信心地預言:
“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1920年6月間,陳獨秀、李漢俊等在上海籌備成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并于11月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宣言》。這份宣言強調,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
要組織一個革命的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共產黨將要引導革命的無產階級去向資本家爭斗,并要從資本家手里獲得政權……并要將這政權放在工人和農人的手里,正如一九一七年俄國共產黨所做的一樣。
1920年10月,李大釗領導成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后,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及旅日、旅法華人中的先進分子,也相繼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7月30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訂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為中央局委員,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在綱領中,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強調要“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在決議中,明確“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黨的一大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工人階級自身團結統一的問題,不僅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來源:“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