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我校廣大教師將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善用抗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結合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無聲中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職業道德素養,提升高校課程思政針對性與親和力,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今天起,官微將聯合教務處對我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進行推送,展示我校廣大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今天推出第二期:抗疫中的《護理人際溝通》課程。

教師簡介:
李曉靜,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講師,婦產科護理學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擔《婦產科護理學》、《護理人際溝通》及《護理臨床技能II》等課程教學工作。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既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實現護理課程教育“立德樹人”和“以文化人”的培養目標。
教學設計:
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教師將教書育人主戰場由“三尺講臺”搬到了“云端線上”。疫情帶來不便和無奈,但也有領悟和感動,作為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的教師,更應該將哲學思想、價值觀的深度思考融入日常教學,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將抗疫故事講述給學生們聽。本案例以護理學專業課《護理人際溝通》為基礎,以當下“抗擊疫情”為契機,以課程教學大綱、章節教學內容知識點為切入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達到實踐思政育人的目的。
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溝通的方法;
2.能力目標:能在護理工作中規范運用溝通技巧服務于患者及家屬;
3.課程思政目標:引導學生“以患者為中心”,培養學生換位思考、體察患者
情緒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從事護理職業的熱愛,體會護理工作的價值及使命擔當。
課程設計:
1.梳理課程思政元素
語言和非語言--架起溝通的橋梁,護患溝通--換位思考,體察患者情緒,將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職業理想,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職業精神和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職業責任感等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升華課程教學目標,提升課程醫學人文內涵。
2.選取課程思政知識點,利用視頻走近臨床
利用網上視頻資源,帶領學生走近臨床,領悟護理工作蘊含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感受臨床護士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職業理想,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職業精神,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線上教學視頻-如何與急診病人及家屬溝通
線上教學視頻-如何與聾啞病人溝通
3.以護理榜樣事跡影響學生
展現抗疫一線護理專業學生的事跡,他們立足崗位,積極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學生聆聽身邊榜樣的事跡,感受職業品質和職業精神,增強對自身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主動效仿,逐步內化為自身品質。

2011級護理本科史麗英支援武漢負責急危重癥病人護理
課程實施:
1.線上教學平臺:課程使用雨課堂聯動騰訊會議進行線上教學。
教師在雨課堂聯動騰訊會議上課
學生在認真聽課
2.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
通過設計問題、頭腦風暴、項目任務,啟發學生,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教學當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素養。
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元素
(2)案例教學法
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體會到護理工作者的職業價值感、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和溝通能力。
課程思政案例分析
(3)情景模擬教學法
通過角色扮演檢驗學習效果。知識點學習結束后再次回到案例,引導學生分組角色扮演,體會作為一名合格的護士應如何正確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檢測課堂學習效果。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角色的情感。
學生情景劇表演
學生感受:
課后采訪三位學生的學習感想:
(1)“我感覺到自己共情能力和合作能力變強了,通過情境模擬訓練,我知道怎么和同學合作完成一項任務,知道‘怎么和病人說,怎樣對待病人’才是正確的。”
(2)“情景模擬教學這種獨特的教學方式,給我們營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與教師溝通。通過扮演醫務工作者,以及老師的及時指導,我們的疑問得到及時解答,我明白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在工作中如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才是恰當的。”
(3)“作為學生,我得到了更多的鍛煉機會,老師讓我向病人學習,感受病人的癥狀及心理狀態,扮演‘病人’,通過老師的耐心指導,我知道作為護理工作者如何設身處地為病人服務。”
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給學生知識和能?賦予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育才的有機統?,引導學生將實現個?價值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類福祉緊密相連。專業課教師踐行課程思政,永遠在路上。
(護理學院 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