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維導圖的涵義與特點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或心智圖,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可視化思維工具,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思維工具。英國學者托尼·布贊在大學時隨著閱讀量和知識量的迅速增長,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記憶的困難后,開始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他在研究達芬奇、愛因斯坦等人時發現,這些“天才人物”的手稿主要由圖像、圖形、符號、文字構成。于是,托尼·布贊學習了心理學、神經生理學、信息理論、神經語言學等,并逐漸認識到,如果讓人類大腦的各個方面彼此協同工作,則其發揮作用的效益和效率會更高。譬如,只是簡單地把詞匯和色彩這兩種大腦皮層技術合并在一起,就會使記筆記的效果大為改觀。
思維導圖實質上是一個思維的自然表達過程,以圖式的方式呈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結構和路徑,使人們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是比文字更加富有成效的表達方式。具體來說,就是按照單元(章節)內容利用關鍵詞、圖形、線條等要素來繪制知識的網絡結構圖。關鍵詞代表思維導圖的主題或核心內容,連線表示各主題之間的關系。通過分層級的線條連接各知識點,搭建各個知識點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的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圖。
二、思維導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思維導圖具有圖解教材知識、教材知識結構形象化的特征,能夠增強大腦對知識的‘渴望’,發揮學生左右大腦的功能,激活整個大腦積極參與學習、增強記憶效果。”作為一種可視化思維工具,思維導圖正逐漸成為一種有效的教與學的工具,優化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維導圖強調視覺表象,教師在充分了解教材知識結構及梳理教學內容脈絡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以可視化的圖像、文字、符號、色彩等形式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建立立體的知識體系。“大量的現代認知科學的實證研究顯示,可視化的表達方法比僅僅基于文本的表達方法在知識的重建、擴散和應用等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是減少認知負荷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應用文字、符號和圖像相結合的思維導圖,教師和學生可以快速地找到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點,發現各知識點間的關聯,使整個教學內容的主線一目了然,避免教學偏離主題,“有效遏制教學精力浪費現象,確保教學活動的內在效能實現最優化、最大化,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2.整合零散知識,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內在的關聯,不是一群毫無聯系、零碎知識點的集合。有效的學習除了要掌握零散的知識點外,還要通過整理、歸納,把眾多知識點聯系起來,建立一個完整的認知地圖。正如布魯納所說,“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關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得可憐的壽命。”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可視化思維工具,學習者帶著他們記憶中已有的各種圖式來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把新知識匯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從零碎、片斷的機械式學習轉變為注重邏輯關系的有意義學習。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灌輸式”教學方式和“題海戰術”是現行課堂的常態。知識不等于思維,只關注知識忽視知識背后“思維”的教學方式危害極大,學生長期處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不思考的狀態,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必將受到阻礙。大腦擁有無限聯想和創造的潛能,思維導圖強烈的可視化視覺符號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意,學生可以自由聯想、遷移,不斷產生新想法和新觀點,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可持續發展。
三、思維導圖優化課堂教學的可能與路徑
思維導圖可以運用 XMIND等軟件繪制。首先選擇適合的模板或新建一張空白圖,把關鍵詞安放在中心主題上,選中中心主題,利用“Enter”快捷鍵創建分支主題,根據教學內容插入相應的子主題,然后把前期準備的知識點和素材文件按層級結構填入到思維導圖中,加上一些與主題節點相關的圖片,使思維導圖的內容更加形象化。上述軟件除了有形成知識點的網絡結構的功能外,還可以對分支主題形成不同的顏色分塊,選中分支主題并使用“排列”功能,可以改變分支主題的組織結構。選中思維導圖中的關聯線,輸入文字,即可在中心主題和關聯主題間的線條上填入簡短的詞語,說明層級關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導圖軟件的各種功能,繪制出豐富和完善的思維導圖。
本文節選自:《教育科學》雜志,如有侵權請聯系刪改。
轉載自: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