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維和: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分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原副校長
近年來,教育界愈加強調教師要加強過程評價。過程評價的目的不在于區別和比較學生間的態度及行為表現,它是評價個體內差異的一種手段,開展過程評價,教師既要肯定學生的成績,又要鑒別其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過程評價是針對學生自身發展前后、學生個體有相關性的不同側面進行的比較,是一種發展性的評價方式。那么,教師應如何開展過程評價?在開展時,又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什么是過程評價
1.過程評價的含義 評價也稱為“形成性評價”或“促進學習的評價”,簡稱AFL,是與結果評價相對應的一種非常重要和普遍的評價形式。過程評價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而不是單純的結論。這意味著過程評價包含了對學生的分數、學習成績和其背后原因的分析,也包含對應該如何改進的思考和判斷。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不僅僅是對其學習成績的客觀反映。
2.過程評價的要素分析 過程評價包含了證據、判斷和結論三種要素,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評價過程。而且,它與結果評價、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是聯系在一起的,是對結果評價的一種延伸與拓展,并且融合了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①證據過程評價中的證據,指的是學習者的學習成績、作業表現、考試成績或完成某些任務和作品的情況。其中,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分數和各種不同的成績等級,這是教育評價的依據之一。②判斷過程評價中的判斷,指的是對過程評價中的各種證據,包括學生的變化與表現,以及他們在學習不同科目中的優勢與短板等所進行的判斷。這種判斷在過程評價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是教師專業化能力與水平的重要體現。③結論所謂結論,則是根據對學生在某個科目或領域中的分數或學生某些表現的判斷,對其下一步的學習進行調整和改進的意見與具體措施,包括應該采取的某些實際行動等。
3.過程評價的基本原則 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①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②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種個性化發展是在實現教育基本要求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高水平教育的重要特點,是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相協調的個性化發展。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中國現代教育家傅任敢先生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只要處在同樣的環境,受到同樣的教育,每個人都可以發展成為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求發展人的個性,在大同之中還要有小異。
二、如何強化過程評價
與“改進”“探索”“健全”相比,“強化”一詞反映了這種評價形式的地位與價值。
1.評價證據的多樣化思路 ①多條標準收集證據如何讓多數人成為優秀,涉及到評價與標準的關系問題,即用一條標準收集證據還是用多條標準收集證據。②不同類型的證據過程評價的證據是一個復數。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證據,包括不同科目的證據、不同形態的證據、個別性的證據、綜合性的證據,以及不同時間的證據等等。對于不同證據的評價形式也是多樣化的。
2. 主客觀相結合的判斷思路 主客觀的結合是過程評價中判斷的重要思路,即教師要將客觀的證據與主觀的判斷相結合,并根據不同的證據進行判斷。
3.建設性的結論思路 即秉持建設性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判斷,對學生提出積極建議與具體措施。這種建設性的結論必須是有針對性的,而不能僅僅是一種空洞或抽象的。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①外部環境的改善對學生的成長而言,外部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其中,接納是十分關鍵的。接納是影響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發展與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性格特征也有所不同。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學業水平的差異,能否合理公平地接納不同的學生,是教育教學的關鍵。②內在的引導內在的引導即從學生本身出發,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
三、強化過程評價要有針對性
強化過程評價,不僅要認識它的含義與功能,明白它的基本思路,還需要有針對性。這種針對性對真正強化過程評價是非常必要的。強化過程評價的針對性,體現在不同的學生、課程與學科上。
1.不同學生的針對性 缺乏對學生深入全面的認識,就沒有科學準確的評價。赫爾巴特認為,為了獲得對每一個學生可塑性的準確了解,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首先需要對學生的行為和個性特點進行觀察。如學生大腦中“已有的觀念群”、脾氣秉性、人格氣質、性格的敏感程度等。①認識學生的表征特點 這里主要是指的是學生的外部特點,包括他們的形象、外貌、言語、動作等方面的特點。這是認識和研究學生的重要入手之一。優秀的教師常常會努力去了解學生,并對學生的校外生活、理想、愛好感興趣。舉例來說,學生的名字往往是他們的重要表征之一。教師能夠非常準確地叫出學生的名字,知道每一個名字的涵義,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了解名字的隱意,是教育評價的基本要求和“童子功”。而且,教育評價中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教師要盡快地記住學生們的名字,因為使用名字是與每個人建立和保持緊密聯系的強有力工具。對學生表征性特點的認識,不僅需要某些專門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對學生的愛心和對其生命的牽掛。②認識學生的不同階段教師需要掌握專業認識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成長需求與主要困難的能力,不斷識別學生發展中的各種“癥狀”。③認識學生的生命核心認識學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找到學生生命的“癢處”,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不同課程的針對性 不同的課程應該有不同的證據與結果,這是過程評價針對性的一個難點。①課程類型的針對性表意性課程的評價強調標準的多樣性,以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工具性課程的評價強調標準的統一性,以達到形成分化的效果。表意性課程主要是品格訓練,主要功能則是整合與形成共識。德育或道法課等是這種課程的代表。工具性課程即各種學科或專業性的課程。它是一種形式性學習,希望傳遞給學生必要的事實、程序,練習與判斷,以學習特定能力。②作業與試題的設計不同的作業與試題模式是過程評價中實現課程針對性的具體方法。不同課程的過程評價常常通過作業與試題得到實現,過程評價必須重視作業與試題的設計。作業與試題設計的三種取向,即已知條件的控制、試題結構與邏輯的變化、提問方式的轉換。
3.不同學科的針對性 這種學科的針對性有兩層含義:①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領域 目前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實踐的問題。關鍵是要關注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表現方式。例如,在體育領域中關注學生的以下方面:對自己身體的認識(體育的認知)對自己身體的運用(體育課的成績)對自己身體的控制 (意志力的表現)②閱讀、數學、科學等學科 閱讀認知能力被定義為理解、運用和反饋所學課文的能力,目的是讓學生實現目標、發展知識和潛能以及有效地參與社會。這個定義表明閱讀認知能力不僅僅是對材料的分析和理解,還包括運用課文信息完成目標的能力,以及運用課文信息有效參與復雜社會的能力。
數學認知能力是指判定、理解和進行計算的能力。對于計算所起作用的有根據判斷,這種作用體現在學生的個人生活中、事業中、社交活動中等等。
科學認知能力要求學生要有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力以及支配科學觀念的能力。目的是讓學生對自然世界和人類行為帶給自然世界的變化進行理解和做出決定。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科學知識,而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對事實進行科學的思考。
總而言之,過程評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評價形式,其本身也是一項綜合性的評價。從本質上看,過程評價是一種成長性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