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教師及團隊成員:劉亮 張春紅 唐燁霞 唐思源
課程簡介:
《智能醫學導論》課程歸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一門“醫工交叉”課程,目前是智能醫學工程專業的必修課,是藥學、中醫學、法醫學等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全校公共選修課。課程致力于用“前沿的智能科技來服務于醫學,能夠應用并解決部分醫學問題”,重點是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我國健康中國戰略下“新醫科”人才培養、建設理念一致。
課程團隊組建遵循“交叉、融合”的核心理念,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包括計算機專業的教師、醫學類不同學科(藥學、中醫學、臨床醫學等)的多位教師、人工智能前沿的企業工程師。依托國內首個智能中蒙醫學方向虛擬教研室開展集體備課等活動。


《智能醫學導論》守正創新 醫工交叉 產學合作 協同育人
一、研究背景及成果簡介
近年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出臺,自上而下地推動了“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新醫科”建設。 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促進醫工、醫理、醫文、醫農等深度交叉融通,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是新時代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課程組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經三年的持續改進,不斷完善,取得成效:課程入選首批“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學平臺”;課程教學改革案例入選第57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產學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教學課件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醫學組一等獎;授課教師榮獲教育部“智慧教學之星”榮譽稱號;指導學生榮獲“強國杯”智能網聯技術應用全國總決賽三等獎、“挑戰杯”自治區二等獎等。
二、課程教學問題
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與實踐應用脫節;存在教研室活動難以有效組織,章節內容不能有效銜接;對守正創新、醫者仁心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存在重知識輕素質;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度低,翻轉課堂、混合教學等新的課程教學方式不能有效開。
三、創新舉措
以“醫工交叉融合”理念為核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潤物細無聲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醫工交叉,多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重“過程性評價”,開展“多維度”綜合評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四、創新特色
自治區范圍內,首次建成“醫工交叉”的智能醫學方向課程,探索“新醫科”背景下“醫學+X”復合型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學習成果豐碩,課程模式可推廣,輻射范圍廣。
五、成果推廣
天津中醫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29所院校在“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上選修《智能醫學導論》課程,注冊人數1萬5千余人。內蒙古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協會等單位專家對課程予以肯定評價。
六、未來建設計劃
將課程推廣到臨床醫學、醫學技術等專業,擴大學習受益面;加強線上教學資源建設;結合科技、醫學的進步,持續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每年10%左右的更新率,并進一步完善,爭取申請自治區一流線上開放課程;我校已申報成功“智能醫學工程”專業,本課程將作為該專業的必修課,為專業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