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我校廣大教師將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思政,善用抗疫中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結合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潤物無聲中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職業道德素養,提升高校課程思政針對性與親和力,提升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官微聯合教務處對我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進行推送,展示我校廣大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今天推出第四期:以德立學 以德施教——《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教師簡介】
王艷芳,博士,副教授,中共黨員。現任免疫學教研室副主任,內蒙古免疫學會理事。曾參加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第一屆課程思政比賽,所在團隊獲第二屆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
【課程介紹】
醫學免疫學是一門研究機體免疫系統如何識別并清除異物的學科,是醫學領域重要的基礎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學科,是醫學院校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結合免疫學學科發展前沿和臨床應用實例,在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遠大目標。
【教學內容】
重點: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
難點: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通過類比和思維推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通過結合動畫播放使抽象的知識點更加形象,便于學生理解;通過歸納總結,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機制以及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
【學情分析】
《醫學免疫學》是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第四學期開設的課程,此時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一些醫學類基礎課程,理解能力較強。但免疫機制比較復雜,尤其本章的腫瘤免疫,涉及知識點比較多,在講授過程中,插入激發正能量的小故事、小視頻,既能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專業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們主動挖掘腫瘤和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相關素材,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而且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夠闡述腫瘤免疫逃逸機制及機體抗腫瘤的免疫效應機制。
能力目標:能夠理解本章所學知識,課后通過查閱腫瘤研究新進展,理解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思路,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奠定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目標:通過課程思政融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切入點】
針對課程思政目標,選擇以下幾個課程思政教育內容:
1.健康的身體→擔負起國家對醫學人才的期望
癌癥是21世紀人體健康的殺手,大多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熬夜、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都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導致腫瘤發生。作為醫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擔負起國家、家人的期望,才能用最好的醫療技術、最先進的診療體系為醫療事業保駕護航。
2.諾獎事件→嚴謹的科學態度
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學者本庶佑因為首先發現CTLA-4和PD-1的功能而獲得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通過鏈接兩位科學家的經典文獻和事例,讓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講述,學習科學家們嚴謹的科學態度,鍛煉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3.器官捐贈→培養愛心、奉獻精神、職業道德責任感
很多腫瘤患者將會面臨器官移植,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遠遠小于需求量。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發布的視頻故事:執教25年的教師因腦干出血不幸離世,遵照其生前意愿,將器官無償捐獻,拯救了多人的生命,從而引導學生向器官捐獻者致敬,感謝他們的大愛和奉獻精神。對于將來從事救死扶傷工作的醫學生來說,更需要具備這種奉獻精神,結合當下的新冠疫情,以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教師為例,展現他們心懷大愛,力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職業精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政策,自覺學好專業知識,提升道德情操,成為未來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教學組織】
1.課前:利用優慕課,分享相關的課堂資源,供學生們課前預習。
2.課中: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為導入點,引出本次課程。利用長江雨課堂,以教師講授結合教學動畫與視頻、彈幕、隨堂小測等,完成教學目標。在講解知識點時注意引導啟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結合新聞熱點,新冠疫情、感人事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愛心、奉獻精神、職業道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課后:利用優慕課完成測試,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分組布置拓展性作業,查閱文獻,了解腫瘤的最新免疫療法,使學生將基礎知識與前沿進展緊密連接,培養科研素養。
【課堂教學】
|
關于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學生們容易記混,課件用動態形式,形象、直觀地分別進行第一、第二信號展現,有助于記憶與理解。 |
|
CTL的殺傷機制,是機體針對內源性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免疫應答。不僅是殺傷腫瘤的重要機制,也是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機制,比如新冠病毒。 |
|
小視頻形象地展示了免疫系統清除腫瘤細胞的機制。通過視頻播放,將知識點貫穿起來,使學生全面認識機體抗腫瘤機制。 |
|
目前可供移植的器官遠遠小于需求量,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不僅有捐獻志愿者登記,還有許多捐贈者感人的事跡,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平臺。 |
【第二課堂育人】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自主挖掘與醫學免疫學相關的思政元素,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使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利用優慕課教學平臺設置第二課堂活動板塊,以微視頻展示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自主挖掘的思政素材。通過這種自主學習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對腫瘤免疫和新冠疫情防控知識內容的專注度,而且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團隊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以及文化自信。
【團隊成員】
王艷芳 陳建芳、張濤、劉友、梅建軍、劉錦龍、任可、劉曉梅
(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 教務處)